A+
A-

居士心香

善,为人格之本 ——从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教义说起
分享到:

作者:隽庐主人(山西太原)    类别:居士心香

日期:2018年10月01日

世界智慧日·智慧和人生

 

善,为人格之本

——从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教义说起

/隽庐主人(山西太原)

 

     佛教之教义,为自古迄今人类最锐利的智慧。

     佛教之教义,是自古迄今最锐利理智的成功。

                                 ——[]韦尔思

  

    佛教之教义,为自古迄今人类最锐利理智的成功。

                                                            ——  []韦尔思

 

    中华文化是倡导善的文化,“善”为人格之根本。儒家称“君子”,佛家称“觉者”,道家称“至人”,皆在一个“善”字。孔子在《论语》中将所品评的人物分为圣人、仁人、善人、贤人、君子等十二类,认为“善人”与“圣人”都是至上人格。(《论语·述而》)孟子与孔子一样,屡言“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章句上》)认为,人性应该如尧舜般善良。老子“上善若水”是借水言人,据此提出为人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第八章》)佛经则一言以蔽之为:“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增一阿含经》卷一)太虚大师也据此提出人间佛教之宗旨:“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儒释道三家之人格根本皆在于“善”。

 

    人格之善,是需要修炼和修行的。修炼和修行人格之“善”,首先是要去除人性之“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同样是儒家的荀子才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篇》),这并非仅仅是与孟子“性善论”的学术争鸣,而是对于世出世间人性发出的黄钟大吕之警示。

    人性到底有多少种恶?晋代的道家代表人物葛洪曾列数其详:“若乃憎善好杀,口是心非,背向异辞,反戾直正,虐害其下,欺罔其上,叛其所事,受恩不感,弄法受赂,纵曲枉直,废公为私,刑加无辜,破人之家,收人之宝,害人之身,取人之位,侵克贤者,诛戮降伏,谤讪仙圣,伤残道士,弹射飞鸟,刳胎破卵,春夏燎猎,骂詈神灵,教人为恶,蔽人之善,危人自安,佻人自功,坏人佳事,夺人所爱,离人骨肉,辱人求胜,取人长钱,还人短陌,决放水火,以术害人,迫胁尫弱,以恶易好,强取强求,掳掠致富,不公不平,淫佚倾邪,凌孤暴寡,拾遗取施,欺绐诳诈,好说人私,持人短长,牵天援地,咒诅求直,假借不还,换贷不偿,求欲无已,憎拒忠信,不顺上命,不敬所师,笑人作善,败人苗稼,损人器物,以穷人用,以不清洁饮饲他人,轻秤小斗,狭幅短度,以伪杂真,采取奸利,诱人取物,越井跨灶,晦歌朔哭。”(《抱朴子内篇·微旨》)人性之恶不一而足,实在是“罄竹难书”。

    人性诸恶如何去除?社会治理讲“除恶务尽”,佛教就是针对世出世间的人性之恶提出“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教义的。不过,社会治理用的是刑罚,针对的是恶人的极端恶行;佛教针对的是普通人的“身、口、意”恶业,用的是以善止恶之佛法,即以“三皈、五戒”修“十善”: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以佛法止恶,较“除恶务尽”刑罚之表更加智慧,似乎这才是人性治本之良策。

 

    “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人皆有佛性”是世出世间不二法门。人性之恶多在一念之间,如当下社会揣度的“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之类的调侃与争议,对于老人确实有失公允。因为老人性本善,老人也有佛性。如瑞法师向来重视“勤转念,证菩提”法门(见《禅门日诵·二佛神咒》),认为,世出世间之人“贪心嗔心本自性”(《入菩萨行论》),“不好的心念生起来的时候,压是压不住的,就像石头压草,只是暂时压一下,”要学会“‘勤转念,证菩提’,也就是要善于修这颗心,”“妄念不可能没有,但转念是能够做到的。”(《随缘开示·觉悟之门》)

      1974年有一部名为《孤星血泪》的电影,其中就有一个强盗生起善念的情节:夜黑风高的墓地,一个强盗一把抓住祭奠父母的少年匹普,威胁他回家找一把锉刀拿来,若不照办就如何如何。少年吓坏了,回到家偷偷拿了锉刀,又偷偷拿了家里过圣诞节的一大块肉饼。匹普再回家后姐姐发现肉饼少了一个,大发雷霆,正要恶狠狠地施暴,警察抓来了强盗。强盗大喊大叫说肉饼是自己偷的,锉刀也是自己偷的。强盗撒了谎,洗清了匹普。凶狠的强盗竟然在掩护被他威胁的少年?!狰狞的盗贼也有善良的一瞬,我们从中看到了人本身的东西,看到了自我深处的善,并最终看到善是如何在一念之间爆发的,并且爆发得那样感人至深!

 

    善也是有生命力的,但需要悉心呵护。又想起了作家铁凝的短篇小说《谁能让我害羞》。小说讲一位在城市里当送水工的外来务工人员,给一位女子送了几次水之后,开始有一些纠结的感受。在这个过程里,因为自尊心,他每次都尽可能地把自己打扮得体面一些,使用礼貌用语。在一次送水时,因为电梯坏了,他穿着从表哥那里偷出来的西装、皮鞋,扛着50斤重的桶装水爬了8层楼,口干舌燥,腰酸腹痛,向女人请求喝一口水,结果女人把手指向了洗碗池上的水龙头。这个动作成了压垮骆驼的稻草,他在混乱的情绪中掏出了身上的折叠刀。自尊的送水工每天都心存善念,一旦他的善念不能通过其自尊得到尊重和呵护,竟然会转化为恶行?!我们绝不信一个善良的送水工会是一个恶人,但事相就是如此。为此,作家海岩发出过悲叹:我们这个时代有太多不健康的社会文化:浮躁、喧嚣、冷漠、炫富……任何一种,都可能侵蚀甚至摧残善良的生命力。

 

    世出世间,止恶扬善:让善者持善,令恶者灭恶。“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当永远是不二法门。

    注:隽庐主人,一名文生,金石,祖籍山西晋源,1955年生于太原。文化学者,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佛教、教育与文化哲学研究。

 




上一篇:以师为镜,加强自我修行

下一篇:我家来了佛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