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师父法语

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四十二
分享到:

作者:admin    类别:师父法语

日期:2022年09月20日

2022.9.20(农历8.25)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四十二.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备览》“五戒”下“预习发戒”的第三支“依境发心”。



备览  事钞续云:“云何上品?若言我今发心受戒,为成三聚戒故,趣三解脱门,正求泥洹果。又以此法引导众生,令至涅槃,令法久住。”


资持释云:“上品中三,初明自利行,又下明利他行,令法下明护法行。初中,为成下明远期也。上二句大乘三学,即因行也。下句求大涅槃,即圆果也。三聚戒者,出璎珞经。聚即总摄为义。菩萨三聚,摄行斯尽。一摄律仪戒 律仪禁恶,结业烦恼究竟断故,即止行也。二摄善法戒世出世间大小修证究竟修故,即作行也。三摄众生戒。一切含识究竟度故,即四摄行。亦名饶益有情戒。三解脱者,虽是观慧,非定不发,即定慧二学。绝缚证真,由此得入,故号三解脱门。然名通小教,今对三聚须局大乘。一空解脱门即性空也,二无相解脱门即相空也,三无作解脱门即唯识也亦名无愿。忏篇三观,别配三位。此明大行,须约圆修。泥洹果者,名亦通小,取大可知。


问:今此所受,为即三聚,为非三聚?若云即者,后须更受菩萨戒否?又复大小混乱,如何分别。若云非者,戒从心发,既发此心,那非此戒。大见错解,故特提示,使自求之。


次明利他。此法即上因行。涅槃即上果德。三护法中,自利利人,传传相续,佛种不断,故得久住。深虑词繁,略示梗概。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自非经远,优柔积习,浅识粗心,何由可解。余广如疏。



《行事钞》继续说:什么是上品心呢?如果受戒人说,我现在发心受戒,是为了将来能够成就菩萨的三聚净戒,趣向三解脱门,正心专求大乘泥洹果,并以此法引导众生,令众生皆到涅槃彼岸,令正法久住,这就是上品心。


《资持记》对此解释说:上品心中具足三种行,即自利行、利他行和护法行


初自利行中,钞文“为成三聚”等,说明受戒者远期的目标。其中,“为成三聚戒故,趣三解脱门”,是标心奉修大乘的戒定慧三学,此是因行;“正求泥洹果”,是所期的圆满果德。


“三聚净戒”出自《菩萨璎珞本业经》,包括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聚”是总摄义。三聚净戒,摄尽了一切菩萨行


一、摄律仪戒:通过律仪摄持禁断各种恶法,最终能够究竟断除结使烦恼,即止持行。


二、摄善法戒: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法,以及大小乘修行法门,究竟圆满奉修,即作持行。


三、摄众生戒:究竟度脱法界一切有情,即菩萨的四摄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众生戒,也名饶益有情戒。


“三解脱门”,虽然属于观修智慧,但没有定力不能引发,所以为定慧二学所摄。众生要想断除惑业烦恼的缠缚,证得真如妙理,皆须由此三种观慧而入,所以名为“三解脱门”。然而,此名虽说通于小乘,但现在是配对三聚净戒来讲,所以局属大乘。一空解脱门,即性空观;二无相解脱门,即相空观;三无作解脱门,也名无愿解脱门,即唯识观。《行事钞》“忏六聚法篇”里的这三观,分别配对小乘行、小菩萨行和大菩萨行。此处专为阐明大菩萨行,因此须约圆修三观来说。


“泥洹果”一名,也通于大小二乘,在此也是指大乘的涅槃


接下来,《资持记》提出了一个问题,来引发学人的深思。


问:现在所受的戒,当体就是三聚净戒,还是非三聚净戒呢?如果说就是三聚净戒,以后还需要再受菩萨戒吗?再者,大小乘受戒法若混乱取用,人们又怎样来区分呢?如果说当体不是三聚净戒,戒体由心而感发,既然发了大乘心,哪会不得大乘戒呢?元照律师说,对于这个问题,经常见到错误的理解,所以在此特别提示学人,认真思惟找出答案。


其次说明利他行:“又以此法引导众生,令至涅槃。”“此法”,指前面所说的因行。“涅槃”,即前面所说的圆满果德。


说到最后的护法行“令法久住”,因为受戒人能够发心自利利他,弘传正法,使佛种不断,灯灯相续,所以能够令正法久住。


元照律师说:生怕自己说得繁琐过多,所以只简单出示了其中的要义。真是文字无法尽述我想说的话,说出来的话也不能尽表我的心。如果不是长期熏修的人,又怎么能够理解我说的这些话呢?对于“依境发心”这部分内容,更详广的解释,请参考查阅《羯磨疏》。


随着我们逐步深入学习,对于戒法的理解,一定会越来越通透全面的。


可谓:


受戒须明上品心

自利利他护法行

巧发善愿成佛因

不负人生勤精进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

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四十三

下一篇:改变自己方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