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居士心香

以佛法反转“佛系”生活 ——当代青年人生非典型性面向的解脱之道
分享到:

作者:隽庐主人(山西太原)    类别:居士心香

日期:2019年01月01日

世界智慧日·智慧和生活

 

以佛法反转“佛系”生活

——当代青年人生非典型性面向的解脱之道

 

/隽庐主人(山西太原)

 

    当下社会,流行着一个似乎与佛教名相关联的网络热词“佛系”,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喜欢用“佛系”来形容自己的个性,甚至以此描述自己的生活。“佛系”的生活方式似乎正在成为一种亚文化,蔓延至都市青年群体,甚至有推及更广范围的趋势。

 

    由于多年来从事教育与文化职业产生的敏感,在考察“佛系”现象的来龙去脉、观察其对于社会影响的同时,更加深入地思考起了一个问题,此“佛(佛系)”与彼“佛(佛教)”有何关联?

    流行于现代社会的“佛系青年”一词,源于日本的“草食男”和“佛系男”。“草食男”,是上个世纪日本女性作家深泽真纪在80年代的网络作品中提出的一种男性青年的类型化概念。所谓“草食男”一改传统的大男子主义形象,消极与隐世,没有太大的人生目标,对异性也没什么兴趣,更不喜欢通过工作来出人头地,一心专注于自己的爱好。

    几年前,日本畅销的女性杂志《non-no》在对日本男性工作、恋爱、生活态度的报道中,将时尚类型的男子命名为“佛系男”。“佛系男”与“草食男”有着极大的区别,所谓“佛系男”成为另外一种男性青年的类型化概念:对自己感兴趣的事非常执着,对主动接近自己的异性不知所措,对上进的异性有好感,重视时间的利用效率,秉持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对埋头工作的自己感到自豪,喜欢关注自己缺点的异性。

    很快,“佛系”成为2018年网络流行语(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经过中国网友的本土化转化,具有了“中国特色”理解,用来指安然自适、随遇而安、凡事不愿计较的人,并衍生出如佛系青年、佛系生活、佛系父母……等用法。

 

    日本自有日本的国情,日本青年自有日本青年的价值观念,我们且对其“草食男”与“佛系男”所表征的精神内涵搁置不论。如何看待中国青年“佛系”生活方式,以哪种视角解读“佛系”文化现象,其实是关乎当代青年精神风貌理解和价值观念引导的重要“事件”。如果仅仅考察“佛系”的定义,多数人会将其定性为消极混世、灰色颓废,归入“丧文化”的范畴。认为“佛系”的实质是对现实社会所发出的冷漠、任性、怨恨、怒气、沮丧,并经由这些而产生种种情绪低落,麻木不仁,只顾自己,缺乏归属,没有追求,消解价值,碌碌无为等的精神状态和处世态度(如一些年轻人调侃的,自己的梦想就是“当一条有四肢的咸鱼,就算翻身还是咸鱼”)。最为正面的理解,也不过是停留在物质富足的层面,认为“佛系”描述了面对竞争的坦然、超越于竞争之上的自足、平和心态,这种心态来自内心的安全感、富足感,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与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据说,佛教界也有人士对“佛系”这一现象表示不满,甚而抗议,认为“佛系”是对“佛”这一神圣名号的污名化,是对“佛教”这一思想及其价值观的篡改,甚而是反动。正是在这些意义上,文化教育界人士对“佛系”现象怀有深深的担忧,“青年人有他们的忧,我们则忧其所忧”,青年人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向上、朝气蓬勃、积极有为的,而不应该是悲观低落、灰暗气馁、碌碌无为的。

 

    有文化教育界人士提出,可以儒家思想资源来对治“佛系”现象,如遵从“文明以止,人文也”(《易经》)的古训,激励年轻人归止为人的方向;遵从“止于至善”(《大学》)的古训,激励年轻人归止为人的良心;遵从“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的古训,激励年轻人归止为人的道德;遵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的古训,激励年轻人归止为人的责任。这些,当然是十分有效的解忧良方,但也有失于大而不化。

    的确,有些青年们的“佛系”生活和思维方式也许就是消极避世人生观的体现,但这并不是当代青年人生的典型性面向,要是一味地将大多数青年人喜闻乐见的“佛系”之“佛”理解为悲观低落、灰暗气馁、碌碌无为,也许并不是“佛系”文化现象的真性情,抑或才是对于“佛”这一神圣名号的曲解。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都推崇“反者道之动”的哲学观念,佛教未尝不可如此?如果以佛教义理反转一下“佛系”,也完全可以对“佛系”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作出具有正面和积极意义(或曰“具有朝气和活力”)的解释。佛教讲,修学实践有三大纲领(即“戒、定、慧”三学),成就佛道有六大途径(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其中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讲的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完全可以从积极的一面来解读“佛系”:持戒,说的是不毁犯他者,这不就是说交往要尊重他人吗?忍辱,说的是心不生嗔恚,这不就是说凡事不可计较吗?精进,说的是不能懈怠,这不就是说工作要进取向上吗?禅定,说的是不能心意散乱,这不就是说遇事要安然自适吗?凡此种种,正是现代青年应该具有的一种良好的生活心态和精神风貌。以这样一种解读来理解和引导青年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将是当代青年人生非典型性面向的解脱之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佛教作为中华文化的三大主体之一,也正在得到更多人的敬仰和理解(而不再是愚昧地指责其为迷信),如果能以佛法的正能量解读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将不失为中华文化自信和智慧的极好体现。

 

    注:隽庐主人,一名文生,金石,祖籍山西晋源,1955年生于太原。文化学者,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伦理学会会员。




上一篇:学佛最大的妙处:法喜充满,堪比美容

下一篇:以师为镜,加强自我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