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通下愿老法师简介
通愿法师(1913-1991),中国当代名尼。俗姓翟,名尧臣,祖籍山东。祖父辈迁黑龙江双城县。自幼读书,1937年念至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经济系。1940年从慈舟老法师出家,法名通愿,号妙体。1941-1955年北京通教寺参学,依止开慧比丘尼,开始弘法生涯。1956-1969年随师及母居五台山。“文革”中遭受折磨。1972-1985年住五台山南山寺,弘传戒律,培养僧才。此间,曾在成都、大同两次为出家女众传二部僧戒。后又居繁峙圭峰寺、陕西终南山大愿寺弘戒,并建弘戒道场“吉祥精舍”。曾任五台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一生简朴,清高淡雅,志坚行苦,爱国爱教,广为僧俗称颂。
法师生平事记:
1913年9月6日,通愿法师生于双城县,从此开始了她不平常的人生之旅。
1921年至1924年,随母于林甸读书。
1925年至1926年于齐齐哈尔女师附小读书。
1927年至1929年于沈阳女师附中初中读书。
1930年至1932年于北平女师附中高中读书。
1934年至1937年于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经济系读书。
1938年至1939年于北京听慈舟老和尚讲《华严经》。
1940年在北京依慈舟老和尚披剃出家。同年于广济寺受具足戒。后依止开慧尼师。 1941年至1955年在通教寺参学讲经。
1953年至1961年随侍开慧尼师和其母移居五台山,驻锡小茅蓬等寺庵。
1962年等主持五郎庙。“文革”期间移居南山寺。
1981年底,法师抚病南下四川弘戒。
1982年春,与一代名尼隆莲法师合作,于1982年1月圆满完成了二部僧戒。
1982年和1983年夏安居期间,开讲“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记”。
1984年,法师到辽宁开原普觉寺安居。后到山西大同华严寺,与比丘合作,又一次圆满传受二部僧戒。
1985年迁居圭峰寺。
1986年在辽宁丹东西莲精舍结夏安居,为在家二众传一堂菩萨戒,秋季移锡终南山大圆寺。
1987年迁居清凉精舍。
1988年在乾县吉祥精舍成立如法弘戒道场。
1990年秋,再礼峨眉山,与隆莲法师汇合。
1991年3月6日于太原崇善寺祥归安养。世寿七十八岁。僧腊五十有一。
通愿法师的一生,以“华严为宗,戒律为行,净土为归”。她深感末法僧团涣散,非提倡戒律无法治理。法师积极投入创设北平“比丘尼八敬学院”,健全尼众二部僧中受戒的佛制。晚岁仍扶病在华北、东北和赴成都与隆莲法师合力圆满完成二部僧戒。经常有来自十多个省市的尼僧,依止法师听讲“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记”。不顾年老衰病,为弘传戒律竭尽心力。自27岁出家以来,悲深愿大,心坚行苦,无私无我,弘法利生。
通愿法师的生活是清苦的。衣食极其简朴,常常将别人对她的供养移作佛事经费,生活粗茶淡饭,唯三衣一钵。身资日用,仅有几个纸箱,她清苦淡泊,身无长物。
通愿法师的生活是寂寞的。她一生奉行“三不”主义。其一:不收徒弟。因为要维护一个道场,弘扬佛法,必须海众和合,而收徒就有可能起纷争。其二:不可为其写传,法师常随弟子如瑞法师解释说:“原因是古人有传,是有修有证,为令后学见贤思齐,促使奋发图强,步前人后尘而得成就。法师自谓空消信施几十年,尚不知如何酬信施于万一,所谓三心未了,滴水难消。每思及此,惶恐万分、惭愧忏悔尚来不及,何敢再作戏论。”(《通愿法师事略》)其三:自己不著书立说。认为古往今来,祖师法语,佛经注疏,汗牛充栋,只要精研,依教奉行,足够应用,不需要自己的旁枝见解。通愿法师自有不同人处,她超越自我,超越时代,走得好远好远,以至显得茕茕孑立,孤单寂寞。
通愿法师是慈悲的。她勤苦自处,慈悯待人,悲心似海,欲报四恩于万一。她随依止师开慧尼和母亲一同来到五台山,常思师恩、母恩浩荡。母亲年迈,且是北方人,开慧师是南方人,口味有异,常常一锅饭做三样菜。她早夕跟随师侧,执侍巾瓶,无有倦怠。她悲深愿大,乐善好施,常常接济附近村民。笔者在五台山集福寺(尼姑庵)采访时,正遇几位村民,言谈间念念不忘法师的种种好处,让人骤然有“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的意念从心头掠过。法师是个有心人,“我虽出家未忘世”,她关心世事,爱国爱教,多次放弃出国的机会,专心致力于培养僧才的教育事业。为新一代僧尼树立了良好的楷模。1981年后,先后任山西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五台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全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通愿法师一生行持,高风亮节。在学佛的旅途上,其人格闪现灼灼光华,似一通无字丰碑为学人作默默的接引。她一生不收徒弟,却有那么多尼众钦服其教化,追随左右。纵观法师一生,在她自己决不求名利恭敬,而于实际上能令一切信众皆受莫大之利益。法师平居时,如春风满庭,易亲易与,至其说教,则严于冰霜,厉于雷霆,无少假借。其常随弟子都说,法师似慈母,又象严父。
通愿法师威仪端庄,焕发着天然的尊严,令人一见之下肃然起敬。其人格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感召。常随弟子如瑞法师在谈到中国当代两大名尼隆莲和通愿法师的弘法风格时说:她们一个象太阳,一个象月亮,可谓濡沫相深之见。
是的,通愿法师的感召力象月色溶溶撒向大地。在这里,没有狂风暴雨,没有断岩绝壁,一切都和谐而平静。原野空旷,一条路从沉沉的大地上伸向远方……。一钩弯月隐于薄雾之中,月色朦胧,你无法看清其真实面目,却分明承受着这穿透力极强的阴柔之光。这就是通愿法师。语默动静,无非示教;行住坐卧,尽演圆音。在在处处都洋溢着慈悲救世、度生不倦的情怀。于极平凡处见其精神,看似默默无语,内心却有悲天悯人的如火情肠。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就是通愿法师的人格境界。
通愿法师不贪图名闻利养,依教奉行,海内善信同仁,共仰风范。1981年底,法师扶病南下四川传戒,与一代尼师隆莲法师合作,于1982年1月圆满完成了二部僧戒。这是自“文革”以来中国第一次传二部僧戒,揭开比丘尼修持传戒的新纪元。
1982年夏安居,是通愿法师于成都为尼和尚圆满二部僧戒后赶回五台山布置的,课堂就设在法师的寝室,学员来自辽宁、浙江、福建三省,有老者,也有后学,开讲“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记”。法师开始实施她宏大的培养僧才的计划。1983年夏安居,学员20余人,仍讲“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记”。 1984年,法师由原在通教寺教过的学生永证等请去辽宁开原普觉寺安居。自此后彼等随法师到山西大同华严寺,与比丘合作,又一次圆满传了二部僧戒。
1985年,因原先居处无法容纳日渐增多的学员,通愿法师移居圭峰寺,这是法师在五台山的最后一年,也是学员最多的一年,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仍讲“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记”,应要求录了音。
1986年,因特殊原因,圭峰寺无法居住。原先南山寺的住处又因窄小而不能招收学员。此时正好法师在陕西终南山大愿寺的二个学生请师前往。通愿法师只得恋恋不舍地离开自己行止三十年的五台山圣地,告别依止师和母亲往生于此的五台山寺院。芒鞋藜杖,一钵三衣,踏上前往陕西的路程。
通愿法师来到陕西,初居大愿寺,本欲设建学戒道场,继续弘传戒学,但大愿寺已为子孙庙,无法在此举办道场。遂在陕西乾县,以个人积蓄买下杨汉乡村五间废弃的旧房,略作修整,建起“吉祥精舍”,成就一个弘戒道场。1988年有40余人参加研究班;1989年夏天有50人,冬天有20人;1990年亦有50余人。法师鞠躬尽瘁,给予悉心辅导。
因法师处众谦和,持身有则,常随弟子及研究班学员都能自觉遵守丛林仪轨,奉行佛制。常随弟子妙音师回忆说,法师常教诲她们要防止所谓狮子身中虫自啖狮子肉的现象,应以戒为师,勤苦自修,做真正的佛弟子。为僧界现状,要誓志创立风范,令人恭敬三宝(佛、法、僧),令人生信心。未信的令信,已信的令增长。法师自行化他,德望远扬。吉祥精合出现了教观齐重,讲修并进,清规整肃,海众乐道的新风。吉祥精舍为福建、浙江培养的佛学院教师,把法师的精神推广至浙、闽一带,影响所及,风行草偃。远近四众多来吉祥精舍参学,其中亦有新加坡、香港等地信众。
吉祥精舍,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房屋窄小,无法接纳更多学人,这就给弘教者与参学者带来不便。为了方便信众的参学,扩大学戒道场的影响,同时为更好地保存精舍里的几套大藏经,通愿法师决定重返五台山。经与五台山有关部门协商,通愿法师从参加峨嵋山金顶开光典礼后便由陕西回到山西太原,准备重返五台山。
l991年2月14日夜,除夕的爆竹礼花,映红整个太原城,通愿法师参加了居士迎春联欢会;15日(初一)与前来拜年的几位外地比丘尼谈话,受感染而感冒;18日(初四)后病渐加重,法师不愿去医院;3月3日(十七),请中医望诊; 4日(十八)住入264医院,进行治疗。6日(二十)法师自知尘缘将尽,出家人生归丛林死归塔,决意要回崇善寺 (山西省佛教协会所在地)。到崇善寺后,法师头西脚东,闭目正卧,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夜里,常随弟子齐集师前念佛,为师助念,法师亦嘴唇微动,默念佛号。21时40分,在弟子念佛声中,通愿法师安详辞世。法师病重及住院期间,山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的有关领导同志曾前往探视。法师辞世消息传出,省城信众列队前往哀悼。各地佛教组织、名山大寺及僧俗人士纷纷致电来函表示哀悼。通愿法师的法侣、一代尼师隆莲法师于3月9日从成都发来唁电:
电悉通愿法师示寂,莫名哀悼,无缘趋奠,短章当哭,烦陈灵右:
南山日月,
清凉冰雪,
鸿泥几度留遗迹。
古调重弹,
律意谁传,
流水高山生暮寒。
悲君不起,
留君无计,
青囊总是埋愁地。
长记相从,
丽日晴空,
影落峨嵋第一峰。
3月4日早晨,一行灵车从太原出发,向五台山徐徐驶去。通愿法师要回五台山。下午4时左右,灵龛送至化身窑。通愿法师的遗体,如法荼毗,获舍利7000余颗。遵师遗嘱,骨灰分作三份:一份撒在五台山大白塔周围,以法师慈悲愿力,护持佛法;一份撒在四方朝台路上,令僧俗人等悉踏而上,以消弭尘世罪愆;一份送苏州灵岩山寺供养。
通愿法师走完了她78年的尘世之路,圆满了她51年青灯黄卷、古刹钟声的苦修生涯。早在佛教百废待兴的1981年,通愿法师便向弟子提出:“不要着急修大庙,而先来修修自身的小庙;如果想要佛法振兴,就要号召全体尼众起来建十方道场。佛法以后最缺的是僧才。”
1991年,常随通愿法师左右的如瑞、妙音二位法师,秉承老法师的遗愿,发心修建和合道场,以供十方尼众,使有场可聚,有戒可修,当时怀揣着一百零五块现金,前往政府指批的一座“古破庙”(文革期间已毁坏成医院),建造十方尼众共同修学的道场。这就是闻名遐尔的普寿寺的由来。
通愿法师生前希望在这座道场不要分国籍,不要分任何差别,到道场都同一师学,------都跟本师释迦牟尼佛学习,如水乳之合,大家共同修学佛法、住持正法。老法师并给后学立下了修学三步骤:第一步是学威仪,不辱僧相,改毛病,早证菩提;第二步是发心读完大觉书,立愿行尽佛子事;第三步是学有所成,自利利他,修有所证,自度度人。两位师父以老法师的教诲为宗,同样奉行“三不主义”,自1991年起建至今,已为佛教、社会培养输出二千四百三十六人,历届学员来自全国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同时也培养了台湾、香港学员一百五十人。
愿老法语
—— 广修福慧,清净三业。严持佛戒,不染世缘。
—— 行住坐卧护威仪,六和同修学无为。
—— 善护众念就是去自私的心。
—— 多念佛,少管事,快备资粮,要紧要紧!但念无常,慎放逸!
—— 无论你欲生到哪位佛的国土,都要修相应法,才能去得成。如果你要生极乐世界,就不要说一句与极乐世界不相应的话,不做一件与极乐世界不相应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