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佛说无常经》二十三之六

2020-12-13    作者:admin     已浏览:()
分享到:
阅读模式

2020.12.13(农历10.29)学习《佛说无常经》二十三之六.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无常经》说,佛陀因为老病死三事而出现于世,为诸众生说所证法及调伏事。那么,如何才能脱离老病死苦呢?世尊在《杂阿含经》中,为我们作了详细的开示。接着昨天对《杂阿含经》这部分经文的学习,今天继续来看经文:

 

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正思惟、习近邪道及懈怠心。何等为三?谓失念、不正知、乱心。”

 

这是说,又有三法不断的缘故,所以不能离开不正思惟、习近邪道和懈怠心。是哪三法呢?这就是失掉正念、不正知见、乱心不定。

 

“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失念、不正知、乱心。何等为三?谓掉举、不律仪、不学戒。”

 

又,如果心不离掉举,胡思乱想,不守律仪,不学戒,也没办法制止失念、不正知以及乱心

 

《杂阿含经》余处有讲:“我今当说律仪不律仪。云何律仪?云何不律仪?愚痴无闻凡夫,眼见色已,于可念色而起贪著,不可念色而起瞋恚,于彼次第随生众多觉想相续。不见过患,复见过患不能除灭。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比丘!是名不律仪。

 

云何律仪?多闻圣弟子,若眼见色,于可念色不起欲想,不可念色不起恚想,次第不起众多觉想相续住。见色过患,见过患已能舍离。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律仪。”

 

佛法包括戒、定、慧三学。戒律乃定慧基础,是佛门弟子防非止恶的行为规范。戒有出家戒、在家戒,但五戒是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根本。《大智度论》云:“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船。”因此,应当学戒持戒。

 

《杂阿含经》中又说,“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掉、不律仪、不学戒。何等为三?谓不信、难教、懒堕。”

 

是什么导致一个人掉举、不律仪、不学戒呢?因为不信、难教、懒堕

 

“不信”,《瑜伽师地论》中云:“云何不信?谓于佛法僧,心不清净;于苦集灭道,生不顺解。”要知道,不相信三宝,就难以教化;不接受教化,就会懒惰懈怠。

 

“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信、难教、懒堕。何等为三?谓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

 

不信、难教、懒堕三法,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就是不想见圣者,不想听闻佛法,常求人之短处。

 

《梵网经古迹》中说:“,麟角圣上有失可取。求德之者,断善者身有德可录。世间无有凡而无失。谈人之短,短在己身。”

 

此文的大意是说,如果怀着一种求过失的心,眼里看到的都是错。我们知道圣人很少,就像麒麟的角一样,太珍贵了!但要求过失的话,即使麟角上面,也就是说在圣人身上,也有过失可寻的。对于求德之人来讲,断善根人的身上,虽无善可赞,但有佛性终可成佛,故也有德可寻而行赞叹。

 

我们要知道,在没成佛之前谁都有毛病,也就是说谁都有不足。只不过有的人毛病多,有的人毛病少而已。所以切忌谈论人的短处过失。求别人的短处过失,实际自己也是有过失的,自己的心态就不好。因此,要培养自己不求人过,唯求赞德,这是菩萨所应做的

 

最后,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学习《佛说无常经》二十三之七

下一篇:学习《佛说无常经》二十三之五



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普寿寺

普寿寺客堂电话:0350-3354537 13593225901

五台山普寿寺 版权所有 晋B2-2007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