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净行品》三十四之二

2021-04-19    作者:admin     已浏览:()
分享到:
阅读模式

2021.4.19(农历3.8)学习《净行品》三十四之二.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昨天我们学习了《净行品》第三十一愿中的“修行于定”,从中了解到,当我们的心沉静下来时,才会发现内心的世界,看见真实的自己。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偈的最后两句:“以定伏心,究竟无余。”


第三十一愿

修行于定  当愿众生

以定伏心  究竟无余

 

以定伏心:指伏住烦恼,降伏其心。如前所说,“定”是离散乱之妄念,住于寂静之义。“伏心”,即调伏狂躁不安的心,令心清明安宁。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中讲道,菩萨观照自心如是思惟:世出世间身心等法,心为依止和先导,所以应当善于收摄和调伏这颗心,令心处于明白觉悟当中。通过善摄调伏觉悟当下的这一念心,念念安住,精勤摄念,就可以令心住于一境,从而成就禅定(三摩地)。

 

众生皆具佛性,但从于无始起无明,由于一念的迷而成凡夫。众生的妄念纷飞,没办法彻见自己的真心,也无法挖掘出自性本具的无尽智慧宝藏。而修定就像一把开启宝藏的钥匙,当心达到专注一境的状态时,不仅可以对治妄想散乱心,而且可以调伏我们的烦恼。若能进一步以智慧观照,即可破除无明,发菩提心证得无上菩提。

 

究竟无余:即“究竟涅槃”,也为“大般涅槃”义。指佛完全解脱之境界。

 

达到大般涅槃,又称“大灭度”。对此,《天台四教仪集注》解释说:大者,为法身;灭者,为解脱;度者,为般若。即佛所证得的三德秘藏——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

 

《杂阿含经》记载,世尊在舍卫国,一日深夜,有一天子来到佛所,求佛解惑:“内结与外结,人为结缚结,瞿昙我问汝,谁当解此结?”

 

《清净道论》这样解释天人的问题:“结”即烦恼绳、贪爱网。因为对于自物他物、自身他身、内处(眼耳鼻舌身意)及外处(色声香味触法)而生爱着,故说“内结与外结”。以如是生起爱着,故说“人为结缚结”。请问佛陀:谁能解开这个缠缚众生于三界之内的坚牢之结(烦恼)呢?

 

世尊回答:“住戒有慧人,修习定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

 

此偈明示了增长智慧、断除烦恼的方法与次第,即佛陀教导的三无漏学。首先应当持佛净戒,提升道德,克服粗重的烦恼,培育常尔一心、念兹在兹的正念。以清净的戒行为基础,继而修习禅定,训练心轻松平静地专注一境,伏住五盖(贪、嗔、昏沉睡眠、追悔掉举、疑)及诸不善法,令心清澈宁静。之后,凭借定力,用敏锐的心观照当下生起的一切身心现象,洞察“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真实相,彻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生起“照见五蕴皆空”的观慧,根除一切烦恼。是故《楞严经》中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我们曾学习过,如果将烦恼比作贼的话,那么,戒如捉贼、定如绑贼、慧如杀贼。

 

可谓:

 

戒净有福报

修定止烦恼

慧照千年暗

惑业顿时消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学习《净行品》三十五

下一篇:学习《净行品》三十四之一



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普寿寺

普寿寺客堂电话:0350-3354537 13593225901

五台山普寿寺 版权所有 晋B2-20070001号